高中信息信息技術論文(2)
高中信息信息技術論文篇二
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的應用
摘要:高中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的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我們要合理運用“分層教學”,在課堂上根據需要實施分層講解,適應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yǎng)出合格的信息技術人才。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分層教學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71
高中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的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我們要合理運用“分層教學”,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一、熟悉學生的情況,做到動態(tài)分層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熟悉學生的情況,做到動態(tài)分層。生長在縣城里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有較好的基礎,學習興趣高,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也相當好,小學、初中階段接受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來自農村的學生,小學、初中沒有正常開設信息技術課,學習條件較差,基礎不好,有的甚至沒碰過電腦,對電腦沒有興趣,接受能力及學習習慣都比較差。
面對如此大的差異,集體學習顯然是行不通的,“分層教學”則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具體我是這樣做的,在剛開學的時候,對學生不了解,上機時按照學號坐座位,兩周之內的4節(jié)信息技術課,我根據課堂表現和上機水平,挑出兩個層次的學生,安排座位,好的和相對差的坐同桌。在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結束之后,根據考試成績和平時上機表現重新安排上機座位,第二學期再重排一次座位。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輔導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就能真正做到動態(tài)分層。
二、在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我們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在分析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同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分層目標。目標的層次要與學生的層次保持一致,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目標。
低層次的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如字體設置、段落設置、頁面設置,并插入圖片、文本框、藝術字、自選圖形,完成簡單的文字美化和修飾;對中級的學生而言,可掌握初級目標以外,熟練掌握在word中插入對象并設置對象的格式,邊框和底紋的設置,分欄設置,并鼓勵學生達到精益求精,合理布局和安排版面,能夠做出圖文并茂的作品。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在掌握以上知識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美化文檔、色彩搭配、設計版面,能夠做出簡單的電子報刊。
三、分層次開展教學
有的學生基礎差,對于這些學生應采取模仿性學習,慢慢地讓這些學生在學習中找出規(guī)律與技巧。有的學生善于主動學習,對于這些學生應該采取任務驅動的學習方法,就是在教學任務提出后,教師先是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摸索從而來完成學生的學習任務。
例如,“文字編輯與排版”這堂課,教師可以講解怎樣對文字進行修飾,接著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作業(yè)練習。同時,針對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在文章中如何設置出錯落有序、富于變化的版式進行重點指導,以此可以設置出漂亮的版面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有的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性很高,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掌握了基礎方法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擴散思維能力,從而制作出更新穎的作品。
四、設計分層次教學練習,使學生都有自己的發(fā)揮空間
分層教學的最重要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分層次練習,它能強化學生學習效果,是分層教學的具體體現,能及時地反饋和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情況。因此,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精心準備,既有難易程度之分,讓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收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級別的考核,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來分層練習,達到自己的既定目標,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對教學效果進行分層評價
課堂教學分層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進行的有差異的教學活動,實施課堂教學分層的基本要求是教師首先要把學生分出層次:對于優(yōu)等生,教師要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點在幫助學生,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而對中等生和后進生,教師要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這樣重點在于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根據分層教學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難易程度的劃分練習,對于優(yōu)等生要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拓展,教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并進行適度評論,對于中等生和后進生要進行個別輔導,必要的時候一對一特殊輔導,對于中等生和后進生要注重基礎內容的夯實,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向,落實好大綱內容。
六、小組學習,共同提高
學生操作水平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機房中上課,學生一不懂就立即舉手提問,教師顧此失彼,但事倍功半,教師付出的努力并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所以開展課外興趣小組,分層輔導,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把學生按層次分組,鼓勵動手能力好的學生幫助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充分發(fā)揮骨干學生的帶頭作用,做“學生中的教師”,可以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會考的模擬練習當中,由于初次做題,問題很多,有兩名學生每節(jié)課都會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兩位學生的帶動下,很多同學主動擔起“小老師”的責任,班里形成互助的學習氣氛,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近些年來,我通過教學實踐感受到了分層次教學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學生層次觀念。作為任課教師一定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巧用層次教學法,去應對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讓學生大大提高學習興趣,克服低層次的學生畏難情緒和高層次學生對基礎知識沒有興趣的現象,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信,成為知識的主人,從而讓分層次教學為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注入新的活力。
七、對作業(yè)進行分層評價
信息技術課一般是通過學習一個模塊或者幾個模塊后做作業(yè)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和制作作品。作業(yè)要求可以分為三個檔次,一種是只布置基礎部分,根據題目要求一題一解;給另一種相對有難度的作業(yè)可以讓有余力的同學多進行思考;還有一種,可以安排一些較難的作業(yè),要求一題多解,溝通知識的橫向聯系,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 蘭光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分層教學[J].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13(8).
[2] 羅璇.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新課程:上,2011(7).
看了“高中信息信息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3.高中信息技術論文
5.高一信息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