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零故障的設備管理
關于零故障的設備管理
零故障是指所有的機器在所有的時間內都合乎要求的進行。
對故障我們已作定義就是設備失去了規(guī)定的功能,再從故障的字面看,它是由人“故”意而引起的“障”礙,即故障的根源在人,它是由於人的思維方法和行動上的錯誤而引起的,也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及其相應的行為的結果以故障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只要改變與設備相關的所有人的認識,增加相應的知識,提高其技能,改進其方法和行動,故障就會消失。由此我們得出零故障的基本觀點:
1、設備的故障是人為造成的;
2、人的思維及行動改變後,設備就能實現(xiàn)零故障;
3、要從“設備會產生故障”的觀念轉變?yōu)?ldquo;設備不會產生故障”;
4、“能實現(xiàn)零故障”。
有人可能要問,按照零故障觀點,設備豈不可以永久地使用下去了嗎,這里我們要區(qū)分兩個不同的概念就是自然老化和強制惡化。所謂自然老化就是雖然使用方法正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設備發(fā)生了物理和化學的變化,初期的性能逐漸下降。而所謂的強制惡化是指未按應有的方法作業(yè),人為地促使了惡化。比如,應加油處未加油,或雖加油卻量過少或周期過長。還有未進行應有的設備清掃等等,即該做的事沒做,都會促使設備惡化。這樣,設備的使用壽命就低於其應有壽命,大大短於自然老化的壽命。因此零故障觀點的意義在於指導我們正確認識故障,做該做的事以避免強制惡化,延緩自然老化。
目前為止,之所以還存在很多故障,往往是沒有抓住故障的真正原因。在故障發(fā)生前,通常都存在一些微小的、隱含的缺陷。如果在故障發(fā)生前,對這種不引人注目的、最終導致故障的潛在缺陷加以重視,并及時改善,就可以消除故障。由此可見,潛在缺陷的明顯化處理是“無故障”的原則。
為了實際推進這項工作,我們針對可能產生故障的原因,導出實現(xiàn)零故障的五大對策:
1、具備基本條件
所謂具備基本條件,就是指清掃、加油、緊固等。故障是由設備的劣化引起的,但大多數劣化是由於不具備基本條件3要素引起的。
2、嚴守使用條件
機器設備在設計時就確定了使用條件。嚴格按照使用條件使用,設備就很少產生故障。比如電壓、轉速、溫度及安裝條件等,都是根據設備的特點而決定的。
3、使設備恢復正常
一臺設備,即使具備了基本條件,保證使用條件,由於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因此設備還是會發(fā)生劣化,產生故障。所以使隱含的劣化明顯化并使之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這意味著我們應經常地對設備進行正確的檢查和預防修理。
4、改進設計上的不足
有些故障即使采取了上述三種對策後仍無法消除,它們往往是由於設備在設計、制造、安裝過程中的不足或差錯所造成。對這類故障應認真分析并對這些缺陷加以改善。
5、提高人的素質
所有的對策都要由人來實施,在實現(xiàn)零故障的過程中人是最根本的。首先,每個人都要有認真的態(tài)度,兢業(yè)的精神,其次,對故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最後就是要提高操作和維修人員的專業(yè)技能。
總的來說,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下面這幾方面的工作:防止劣化的活動:正確操作、準備、調整,清掃、加油、緊固等;
測定劣化的活動:檢查使用條件,對設備作日常、定期檢查以早日發(fā)現(xiàn)故障隱患;復原劣化的活動:及時消除隱患和劣化,使設備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三、用步進方式來開展自主保養(yǎng)
大家都希望設備有高的效率。就設備而言,其效率的高低涉及兩方面的人,一是生產使用人員,二是保養(yǎng)維修人員。如果兩方面的人員都把自己看作各自孤立的一方,我們是生產者只管使用,你們是維修保養(yǎng)者,設備的好壞由你們負責,這樣當然不會產生什麼好的結果。應該看到,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yǎng)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這就好比自行車的兩個輪子,只有二者齊備互相配合,才能充分發(fā)揮出設備的效能。生產使用部門并不只管生產和使用就夠了,它也應承擔起設備保養(yǎng)的基礎工作,即“防止劣化的活動”。只有生產使用部門搞好了“防止劣化的活動”,維修保養(yǎng)部門才能發(fā)揮出其所承擔的專職保養(yǎng)手段的真正威力,才能使設備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養(yǎng)。我們把生產使用部門進行的以“防止設備劣化”為中心的保養(yǎng)活動叫做“全員叁加的自主保養(yǎng)活動”,通常就稱為自主保養(yǎng)。在自主保養(yǎng)活動中。為了充分地發(fā)揮設備的能力,必須實行“自己的設備由自己管理”,做一個能駕馭設備的人。因此,操作人員除應具備制造產品的能力外,還須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1、能發(fā)現(xiàn)異常的能力
能發(fā)現(xiàn)設備異常的“異常發(fā)現(xiàn)能力”,并不單純是已產生了故障或產生不良時才發(fā)現(xiàn)異常,而是當似乎要發(fā)生故障,似乎要產生不良時,能對這些故障原因之類的異常一目了然,只有這樣,才能稱作為真正的“異常發(fā)現(xiàn)能力”。
2、能正確地、迅速地處理異常的能力(處理復原能力
對於已發(fā)現(xiàn)的異?,F(xiàn)像,只有使之恢復至原來的正確狀態(tài),才能發(fā)揮設備本來的功能,而且還應能根據異常的程度來決定是否向上級及維修保養(yǎng)部門報告,該怎樣處理。
3、條件設定能力
發(fā)現(xiàn)異常的能力常常取決於各人的水平和經驗,由於水平和經驗的不一,就可能影響對異常的發(fā)現(xiàn)。為了防止這種現(xiàn)像,就應該決定一個確定的量,以判斷設備是否正常。判斷基準應定量,以溫度為例,其定量應確定為“應在XX度以下”,而不能模糊地描述為“不得有異常的發(fā)熱”。這里要強調的是,與其重視判斷基準的正確度而延遲了執(zhí)行,還不如先定一臨時基準,再多次修正,以定出更為合適的基準,這種方法更具現(xiàn)實意義。
4、維持管理能力
設備發(fā)生了故障再維修總沒有預防在先的好,為此,就必須確實地遵守既定標準,比如“清掃、加油標準”、“自主檢查標準”等。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它主要靠工作中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因此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由於能力的不斷提高它又可取得更多的工作成果,它們三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要培養(yǎng)出能駕馭設備的操作人員,要形成自主保養(yǎng)的體制,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要根據其實際能力對工作有切實的提高,以實現(xiàn)真正的效果,也即這個效果是能得到維持的。在開展自主保養(yǎng)時,不可寄希望於一下子解決許多問題,為此將目標和內容整理為7步,這就是“步進式自主保養(yǎng)”。理想的方法是,徹底地做到每一步,待達到一定程度,再進入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