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當?shù)刭|災害來臨時,為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一起來學習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吧!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jiān)測預報網(wǎng)絡,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jiān)測工作及發(fā)生地質災害后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2: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qū)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強動態(tài)監(jiān)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
汛前,對轄區(qū)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并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并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qū)地質災害(隱患)點監(jiān)測人員,并制定和完善社區(qū)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qū)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jiān)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jiān)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fā)展趨勢,并做好記錄。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并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范突發(fā)性地質災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xié)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并采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fā)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qū)各有關單位、企業(yè)、地災監(jiān)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并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4: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fā)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qū)企、事業(yè)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fā)生后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fā)現(xiàn)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xié)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地質災害防治基本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的根本目標是取得充分的減災效果,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遵照以下原則:
1.預防為主原則;
2.防災減災的相對性、持續(xù)性原則;
3.全面規(guī)劃與重點防治結合的原則;
4.防治地質災害與其它社會經(jīng)濟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5.防治工程最優(yōu)化原則。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質災害中是發(fā)生數(shù)量最多、造成危害最嚴重的災種,通過分析地質災害事故原因及災害過程,結合筆者通過近年來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治理工作的體會,對崩塌、滑坡、泥石流這三類地質災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
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擋建筑物或攔截建筑物。攔截建筑物有落石平臺、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墻等,遮擋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巖帶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線修建攔石堤兼擋土墻,即可攔截上方危巖掉落石塊,又可保護堆積層斜坡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對危巖下部也可起到反壓保護作用。
(2)支撐與坡面防護
支撐是指對懸于上方、以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巖采用墩、柱、墻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巖的目的。
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并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巖區(qū),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墻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
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巖體極易發(fā)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或錨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fā)生。錨固措施可使監(jiān)空面附近的巖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巖體的完整性。因此,錨桿或錨索是一種重要的斜坡加固措施。該方法適用于危巖體上部的加固。
(4)灌漿加固
固結灌漿可增強巖石完整性和巖體強度。經(jīng)驗表明,水泥灌漿加固可使巖體抗拉強度提高0.1MPa,相當于安全系數(shù)提高50%以上。在施工順序上,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 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
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tǒng),將降雨產(chǎn)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于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巖土體的軟化作用。
(6)削坡與清除
削坡減載是指對危巖或滑坡體上部削坡,減輕上部荷載,增加危巖體和滑坡體的穩(wěn)定性。對規(guī)模小、危險程度高的危巖體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進行清除,徹底消除崩塌隱患,防止
造成危害。削坡減載的費用比錨固和灌漿的費用要小得多。但削坡減載有時會對斜坡下方的建筑物造成一定損害,同時也破壞了自然景觀。
(7)軟基加固
保護和加固軟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陡崖、縣崖和危巖下裸露的泥巖基座,在一定范圍內噴漿護壁可防止進一步風化,同時增加軟基的強度。若軟基已形成風化槽,應根據(jù)其深淺采用嵌補或支撐方式進行加固。
(8)線路繞避
對可能發(fā)生大規(guī)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堅固的建筑物,也經(jīng)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壞,故鐵路或公路必須設法繞避。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或繞到河谷對巖、遠離崩塌體,或移至穩(wěn)定山體內以隧道通過。
(9)加固山坡和路塹邊坡
在臨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懸空的危巖或體積巨大的危石威脅行車安全,則應采用修筑與地形相適應的支護、支頂?shù)戎谓ㄖ蚴怯缅^固方法予以加固;對深凹的坡面須進行嵌補,對危險裂縫應進行灌漿處理。
通過上述崩塌落石的治理措施完全消除崩塌落石的危險是很難做到的,因此通常僅對即將崩塌的巖石進行清除,作為其他防治方法的配套措施。通過削坡來阻止崩塌落石的土石方工程很大,在經(jīng)濟上往往是不可取的;而作為加固或支護的各種措施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在坡面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較好時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
被動防護措施并不試圖阻止巖石崩落,但必須避免崩落的巖塊危及被保護的對象。在崩塌落石規(guī)模較大或(和)發(fā)生頻敏的區(qū)域,采用交通線路繞行、隧道通過或改變工程位置等避讓方案可能是最為有效而徹底的預防措施,但由此必須帶來工程投資的明顯增加。
2.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巖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wěn)定性。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攔截滑坡范圍以外的地表水使其不能流入滑體,同時還要設法使滑體范圍內的地表水流出滑體范圍。地表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溝和排水溝等。
排除地下水是指通過地下建筑物攔截、蔬干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或減少地下水對滑坡的影響。根據(jù)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和工程的施工條件,可采用的地下排水工程有:
截水盲溝、支撐盲溝、邊坡滲溝、排水隧洞以及設有水平管道的垂直滲井、水平鉆孔群和滲管疏干等。
(2)減重與加載
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加截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載,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1后部主滑地段和牽引地段減重 如果滑坡的滑動方式為推動式,并具有上陡下緩的滑動面,采取后部主滑地段和牽引地段減重的治理方法可起到治理滑坡的作用。減重時需經(jīng)過滑坡推力計算,求出沿各滑動面的推力,才能判斷各段滑體的穩(wěn)定性。減重不當,不但不能穩(wěn)定滑坡,還會加劇滑坡的發(fā)展。
2滑坡前部加載 加載,即在滑坡前部或滑坡剪出口附近填方壓腳,以增大滑坡抗滑段的抗滑能力。采用本措施的前提條件是滑坡前緣必須有抗滑地段存在。與減重一樣,滑坡前部加載也要經(jīng)過精確計算,才能達到穩(wěn)定滑坡的目的。
(3)抗滑擋土墻
抗滑擋土墻工程破壞山體平衡小,穩(wěn)定滑坡收效快,是滑坡整治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有效措施。對于中小型滑坡可以單獨采用,對于大型復雜滑坡,抗滑擋土墻可作為綜合措施的一部分。設置抗滑擋土墻時必須弄清滑坡滑動范圍、滑動面層數(shù)及位置和推力方向及大小等,并要查清擋墻基底的情況,否則會造成擋墻變形,甚至擋墻隨滑坡滑動,造成工程失效。
抗滑擋墻按其受力條件、墻體材料及結構可分為漿砌石抗滑擋墻、混凝土抗滑擋墻、實體抗滑擋墻、裝配式抗滑擋墻和樁板式抗滑擋墻等類型。
(4)抗滑樁
抗滑樁是以樁作為抵抗滑坡滑動的工程。抗滑樁是在滑體和滑床間打入若干大尺寸錨固樁并使兩者成為一體,從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稱錨固樁。樁的材料有木樁、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樁等。近年來,抗滑樁已成為滑坡整治的一種關鍵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滑樁的布置取決于滑體的形態(tài)和規(guī)模,特別是滑面位置及滑坡推力大小等因素。通常按需要布置成一排和數(shù)排。我國鐵路部門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的挖孔樁,截面多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取決于滑坡推力和施工條件。
(5)護坡工程
護坡工程主要是指對滑坡坡面的加固處理,目的是防止地表水沖刷和滲入坡體。對于黃土和膨脹土滑坡,坡面加固護理較為有效。具體方法有混凝土方格骨架護坡和漿砌片石護坡。
在混凝土方格骨架護坡的方格內鋪種草皮,不僅綠化,更可起到防沖刷作用。
(6)繞避
繞避屬于預防措施而非治理措施。對于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防治,由于工程難度大,防治工程造價高,工期長,有時不得不采取繞避的方式來預防滑坡災害。對于線路繞避,有時也要修建工程以便線路通過,或在滑床下以隧道通過,或在滑坡前緣外以旱橋通過,也可以跨河將線路移到對巖較穩(wěn)定地段。
(7)其他措施
針對滑帶土的不良工程性質,通過提高滑帶土強度的方法防止滑坡滑動。這種方法包括鉆孔爆破、焙燒、化學加固和電滲排水等。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技術和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在實踐中還很少應用。
滑坡作為一種常見地質災害,其產(chǎn)生的地質條件、影響因素、運動機理復雜多變,預測預報困難,治理費用昂貴,一直是世界各國研究的重要地質工程問題之一。近20年來,特別是“國際減災十年活動”開展以來,國際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災害空前活躍,防治工程措施也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如地下排水工程開始大量采用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支擋工程發(fā)展為大直徑抗滑樁、錨索、錨索抗滑樁、微型樁群、全埋式抗滑樁、懸臂式抗滑樁和土釘墻等,這些治理效果好、工程費用合理的新技術措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筑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道;
(2)穿越工程
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qū)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
對泥石流地區(qū)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筑護坡、擋墻、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御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
修筑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
修筑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對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須采取多種措施結合應用。最常見的有攔碴壩與急流槽相結合的攔排工程,導流堤、攔砂壩和急流槽相結合的攔排工程,攔砂壩、急流槽和渡槽相結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防護工程也常與其他工程配合應用。多種土程措施配合使用,比單純采用某一種工程措施要更為有效,也更為經(jīng)濟合理。
防治地質災害除上述工程措施外,還要加強災害監(jiān)測,有效地進行災害預測預報,根據(jù)需要及時疏散人口、財產(chǎn),或采取其它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并且合理保護和治理各個區(qū)域的地質自然環(huán)境,以消弱災害活動的基礎條件。其基本途徑是根據(jù)區(qū)域條件,科學地進行資源開發(fā)和工程建設活動,特別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避免過渡開發(fā)。在廣大山區(qū)應廣泛植樹造林,治山治水,宜農(nóng)則農(nóng),宜牧則牧,宜林則林,涵養(yǎng)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在城鎮(zhèn)和沿海地區(qū),也應注意合理開發(fā)利用水資源,量入為出,以保持地下水動態(tài)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確保生命財產(chǎn)安全,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維持國民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看了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還看:
1.地質災害預防
3.地質災害知識普及
5.地質災害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