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八聲甘州》說課稿范文
高一語文《八聲甘州》說課稿范文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fā)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八聲甘州》說課稿范文,歡迎參考!
高一語文《八聲甘州》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八聲甘州》的作者柳永是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雨霖鈴》。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貧困。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落魄文人的痛苦,而且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柳永詞的風格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柳詞不僅在當時傳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遠。
《八聲甘州》這首詞通過登高遠望所見,抒發(fā)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引導學生感受詩詞描繪的形象,領會意境。
(二)、引導學生理解詞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三)、掌握一些常用的詩詞鑒賞的方法。
(四)、在朗讀中體味詩詞的情感,賞析作品的語言。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1.狠抓朗讀和背誦。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2、感受形象,領會意境。
教學難點:“想佳人”一句,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二、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高一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擬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法:
情景教學法:采用多媒體手段,擴大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和直觀性原則。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
誦讀法:“課標”明確指出,應該注意加強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強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勾畫圈點法。
三、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學反饋”等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北宋的科舉考試中,有位考生兩次都沒中,于是他悲觀喪氣的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說他:“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給消除了。后來這位詞人流落民間,戲稱自己是“奉旨填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他的詞——《八聲甘州》,這位詞人就是——柳永。
同學們介紹課前自己收集整理的柳永的資料,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誦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思考全詞主要寫什么內容?
思鄉(xiāng)——“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
懷人——“想佳人”
3、本詞的詞眼是哪個字?
(三)、合作探究(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討論法):
鑒賞上片:
1、上片描繪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點?
雨—瀟瀟 秋—清
霜風—凄慘 關河—冷落
(日)照—殘 紅翠—衰減
物華—休 長江水—無語
2、“一番洗清秋” 賞析“洗”字妙在何處。
秋本不是實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卻認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來的,用一洗字,化為實物,使人覺得生動、真切,覺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狀如在眼前。
將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寫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無邊無際。
3、自由朗讀上片,說說這些意象組合成怎樣的意境?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殘秋雨景圖
4、圈出上片中的領字,說說他們在結構全詞、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根據領字提示背誦上片。
鑒賞下片:
1、自由誦讀詞的下片,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思鄉(xiāng)懷人情
2、詞人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無一不令人觸目傷心,故以“不忍“二字總括。
“不忍登高”乃是對登樓臨遠的反應,詞人便層層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遙望故鄉(xiāng),觸發(fā)“歸思難收”;二是羈旅萍蹤,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憐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寫思鄉(xiāng),哪句話最能體現詞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4.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佳人行為的畫面?
佳人望歸圖
5.這句詞不但寫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這樣寫為什么更動人?
這是更深一層寫法,由單向思念寫為雙向思念,情感更深沉,從表達手法上顯得文筆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樣是寫詞,柳永達到了“凡有井水引處,即能歌柳詞”。那么這首思鄉(xiāng)詞能夠引起我們巨大的共鳴,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情景交融 層層鋪墊 襯托
7、作者抒發(fā)了自己思鄉(xiāng)懷人之情,那他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學生自由發(fā)揮。
8、體味下片中的領字的作用,然后背誦。
“不忍”, “望”, “嘆” “想”
藝術手法:
柳永寫詞,重視藝術手法,我們學習詩詞也要講究方法,鑒賞詩詞應該從哪入手?
意象------意境(畫面)-------情感(主題)
(四)、拓展延伸(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讓學生鑒賞讀本上的《雨霖鈴》
(五)、教學反饋: 檢查學生的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將這首詞改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與原詞相符。
(七)板書設計
看過"高一語文《八聲甘州》說課稿范文 "的還看了: